Search

《台食隨筆》

我看著講義上的資料,上頭有著零零總總九款植物,分別是艾草、過山香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《台食隨筆》

我看著講義上的資料,上頭有著零零總總九款植物,分別是艾草、過山香、山澤蘭、大風草、九層塔、菊花、山素英、雞母珠、大葉石龍尾等,想要完成接下來的成品,必需要上山採集這幾款藥草,我一邊讀一邊流冷汗,雖然這些植物名稱大多親民,沒有冠上千年或冰火九重等小說說常見的名稱,但今天我也沒打算煉製黃藥師的酒花玉露丸或武當派的天王護心丹,我只是想要做個酒麴,釀點獨特風味的好酒,為何要上山採集這些「藥草」?

這次來台東談採集和保存文化,當地朋友告訴我,一定要談談當地微醺酒露,也就是自家釀的酒露,因為這是台東綜合採集和保存意涵的代表食物,懂得製作的人家都有自己的草藥配方,不同季節採摘的草藥各有不同,作成酒麴後,就能處理小米或糯米,釀製為酒露保存。

聽來有道理,於是我到台東縣關山鎮的日出禾作社,參訪一場公開的酒麴製作講座,講師是張萬生先生,他提供一款適合六或七月的酒麴配方,因為配方需要的藥草恰可在六或七月的山上採集。一邊聽講,一邊思考為何製作酒麴需要藥草?為何不同製作人使用的藥草都不同?我困惑於酒麴和藥草間的關係,雖然有人認為未知的事物最迷人,但那個人肯定不是我。

我個人推測有些藥草的成分可增添香氣,有些藥草提供的營養素能有利酵母菌或麴菌,有些藥草的成分能滅殺無利釀酒的壞菌,不過我也懷疑有些藥草純屬幌子,可能為了掩人耳目,畢竟多數的藥草配方都是家傳之寶,好酒麴可是好生意,配方當然是獨斷秘密,少有人願意提供教學。

推測不見得是真相,卻讓我覺得需要探究的方向還有許多,想想國外對於葡萄酒的觀點,由種植的土質技術到後製發酵,甚至行銷包裝等,都是以嚴謹的態度研究,最後替發酵的葡萄汁液找出驚人的商業模式和產品定位。

對我來說,台東不論是小米酒或是糯米酒都是了不起的美味,然而缺乏有系統的研究,推廣時依舊強調傳統和故事性,理論上穀類發酵的酒品遠比果實類複雜,因為果實類本身就含有高量糖分,可以直接透過酵母菌發酵為酒。穀類酒則需要經由麴菌等微生物分解澱粉,再轉化為糖分然後發酵為酒,多了一段過程,製程自然複雜,然而這也是有趣的地方,譬如上山採集藥草這件事,除了探究滋味的科普外,還能藉此認識在地的風土植物。

至於要怎麼辨識?或者要怎麼製作酒麴?我不打算寫出來,因為在這次的慢食節中,就開有當場教學的講座,來參加你就會懂囉!


Tags:

About author
其實也不知道講些什麼,如果讀者有問題,也可直接問,不一定要接著我的碎念主題
這是徐仲的隨手筆記,探討義大利和台灣的食材或飲食觀點,歡迎指出錯誤
View all posts